WFU

網站頁籤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不會痛的鼻塞手術怎麼做? 實踐大學演講精華

作者:徐英碩醫師


大家好,我是新光醫院徐英碩醫師,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到這邊跟大家分享,「好好用鼻子呼吸」的一些衛教,還有一些手術的心得,今天我們有台下有兩位鼻科教授,戴志展主任跟葉德輝教授,他們是台灣最厲害的鼻科前輩,他們在台下讓我感到非常的惶恐,我今天的分享非常簡單,但是如果有哪些講得不好,或講得不對的,請台下兩位教授不吝指教。



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鼻塞手術有哪些選擇,我這個標題投影片是用AI工具做的,現在用AI的工具可以幫你做簡報,我先把我今天演講的內容輸入到AI的工具裡,它就做出這樣一個標題頁,這個其實還不錯,因為這個AI看起來,可以幫我從民眾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就是說,如果你已經受到鼻塞困擾,導致呼吸不順或睡眠困難,重點是藥物治療可能已經沒有辦法緩解症狀,你對手術,會有些擔心害怕會想要醫生回答的地方呢?



跟台下各位觀眾調查一下,有哪些朋友有鼻塞的問題請舉手一下,還蠻多的,有哪些是有在用鼻塞相關的藥物的,也蠻多的,有哪些有做過手術?就比較少了,有做過手術的,可能就把我今天要講的內容都經歷過一遍了。有些還在用藥的,有些藥它可能會讓你鼻塞越來越嚴重,比如說我們一般用的這個口服抗組織胺,它可以讓你的鼻涕比較少。有些鼻噴劑有類固醇的成分,它可以讓我們的鼻子比較不會對外來的過敏原,產生過敏的反應,還有就是很有名的歐治鼻,它是一種使用在鼻子裡面的腎上腺素,可以讓你的鼻子黏膜收縮,用了馬上就可能可以緩解鼻塞症狀,但是這種東西的缺點,可能會在用一段時間之後,會越用越沒有效,因為我們的鼻子黏膜的收縮能力有一些侷限。

所以如果我們用藥去治療鼻塞,都沒有辦法解決的話,其實我們就可以考慮做鼻塞的手術。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常見的鼻塞手術,像下鼻甲手術跟鼻中膈彎曲的手術要怎麼做。



我稍微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新光醫院的徐英碩醫師,我是台灣睡眠醫學會的睡眠外科委員會的副主席,在新光醫院有一些研究成果,最近在陽明交大腦科所進修,目前已經通過資格考成為博士候選人。同時我也是中華民國肥胖醫學會的專科醫師,之前有去義大利跟美國進修,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主要經歷是在處理睡眠的問題,但是其實我們睡覺的時候呼吸要能夠順暢,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實是先要讓我們的鼻子能夠通暢,所以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如果要讓我們睡眠品質改善的話,第一步的這個鼻塞手術要怎麼樣處理。 

關於鼻塞手術,一般民眾疑慮害怕的問題有哪些?


我們剛剛的調查發現,很多人有鼻塞問題,大部分是用藥物來解決,手術的人就比較少,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聽到手術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害怕可能會很痛,怕手術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可能需要很辛苦的把鼻子塞住,要有一個很長的恢復期,這段恢復期有時候可能需要住院很久,很花時間。再來就是害怕開完刀之後,會不會恢復很慢,會有一些併發症,又要常常回診,處理起來很麻煩。



但是現在跟大家報告,我們的這些鼻塞手術,其實在近年來有很多進步,可以盡量解決剛剛大家的一些疑慮。什麼是最常見的鼻塞原因呢? 第一個就是下鼻甲肥大,因為我們的鼻子分成下鼻甲,中鼻甲還有上鼻甲,它有點像我們的鼻子裡的導流板,如果你有在看F1賽車,F1賽車後面會做一個導流板,幾乎每一台都要這樣,為什麼它不直接像我們平常我們開的車這樣,直接流線型的下去呢? 就是因為我們的氣流在速度很快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分層,才能減少阻力,在鼻子裡面的話就是要被下鼻甲、中鼻甲、上鼻甲把氣流分流,這樣子氣流才會順,不會在鼻子裡面產生渦流亂流,因為這種亂流,會增加我們的鼻塞的阻力。



所以下鼻甲這個形狀的設計是有它的原因,不過如果我們的下鼻甲變得比較腫脹,擋住這個氣流的話,就可能會讓我們的鼻子變得比較阻塞。戴志展教授之前在我們的耳鼻喉科大師演講有教導我們,說我們的鼻子氣流最強的地方,也是經過空氣最多的地方,是在中鼻道和鼻中膈兩側,所以這裡如果有阻塞最需要去被解決,而不是大家一般想像的這個下鼻道,所以解決中鼻道的阻塞,是我們做這個下鼻甲手術最重要的地方! 

傳統鼻塞手術為什麼讓大家聞之色變,興趣缺缺?


以前的這個下鼻甲手術是怎樣做的呢? 在我當住院醫師的年代,也不能說很久以前,這樣會暴露我的年齡,我們是用剪刀把整個下鼻甲剪掉,我們可以想像剪掉之後會有一個很大的切口,這個切口就會很會流血,所以為了要在開完刀之後止血,我們就要用加壓的方式。

在我當住院醫師的這個時代,這個加壓止血就是我的工作,當教授把刀開完,把下鼻甲剪得很乾淨以後,我們就要收尾,就要塞很多凡士林紗條,塞得越緊越好,壓得越緊越好,讓整個鼻孔鼻腔都塞得緊緊的不會流血。這樣子的話病人才能順利從開刀房出去,才可以接下一台,所以我們的責任很重要。

但是這樣的做法,開完刀出去,鼻子就會很脹很痛,就沒有辦法用鼻子呼吸,只能從嘴巴呼吸。如果我們同時做睡眠手術,喉嚨也有開刀的話,只能用嘴巴呼吸就會很乾很痛。重點來了,鼻子裡面塞的這個凡士林紗布,也不能一直放著,需要把它移除,以前教科書上寫,我們加壓止血,要超過48小時才行。但是這個48小時的住院期間,就非常的辛苦,都昏昏沉沉的,因為你都只能用嘴巴呼吸,而且很脹,像豬頭一樣,移除的時候因為有這麼多的血管,還會再流血,要拔出來的時候,我們住院醫師的重要工作,就是我們要準備好塑膠袋,因為紗布拔出來,會連著很多血塊掉下來。有時候病人比較敏感的話,拔出來的時候,他會有點快要昏倒的樣子,因為很痛苦。

我有同學做完這個手術跟我說,在拔除凡士林紗布的時候,他形容這個痛苦很像在抽腦髓,因為凡士林紗布還會連這個結痂一起拔出來,拔出來之後呢,可能還會流很多血,我們就要手忙腳亂,去止血,才能順利讓病人回家。這個過程其實是很辛苦的。

另外我們這個手術以前都是讓病人坐著開刀,也就是坐在我們去診所看到的這種診療椅上面,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都是用頭燈去看,這個視野可能會比較局限看不清楚,尤其是下鼻甲很腫很肥厚的時候,這麼腫的時候後面的下鼻甲要做局部麻醉打針可能都不容易打到,但是如果你麻醉針沒有打到的話,你要去剪下鼻甲就會很痛,所以下鼻甲的後緣我們常常看不到或是不敢去剪,因為他也很會流血。

但是下鼻甲不一定只有塞在前面,它是整個前到後都是腫脹塞住的,所以下鼻甲後緣剪不到的話,手術之後解決鼻塞的效果可能就會不好。

而且我們剛剛講到說,我們比較重要的鼻子氣流通道是從中鼻道進去,而且氣流從中鼻道下去到喉嚨之前要轉一個彎,如果說後面這個地方在轉彎之前被下鼻甲後緣塞住,就可能會讓我們鼻塞很嚴重。


新的鼻塞手術做法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這就是我們多年來努力改進的方向,用比較好的手術方法,怎麼做呢? 我們現在就是用內視鏡,這個高清無碼的4k內視鏡,可以去看從前面到後面的整個鼻肉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從前面到後面都打到麻藥。靠著它,我們做手術都不會痛,我們就可以徹底的去把整個鼻肉比較肥厚的地方削掉。第二個好處就是,用內視鏡的話,我們可以讓病人舒舒服服的躺著,不像以前我們只能讓病人坐著,用頭燈看,照不到裡面的深處。雖然是局部麻醉,但是病人躺在那邊還可以聽個音樂,比較不會緊張,比較舒服。

再來的好處就是剛剛張醫師有講到,我們的鼻子有很多功能,可以加溫,加濕,還有過濾,這些功能同樣需要我們的鼻黏膜,所以我們做這個手術,其實希望鼻肉體積要減少,但是不要傷害我們的這個鼻黏膜,因為我們的鼻黏膜,有很多很重要的功能。包括我們的戴志展主任還有葉德輝教授,都有做很多研究,發現我們的鼻黏膜有非常多的功能,所以我們必須要盡量的保留鼻黏膜,同時又不會阻礙到我們的鼻子的通暢,所以,我們當我們用內視鏡去做這個手術的同時,我們可以用這個動力旋轉刀,用類似抽脂的方式,把擋住鼻腔呼吸道通暢的鼻肉,從前面到後面,徹底的吸除,讓我們做完手術之後可以順暢的用鼻子呼吸。
 
https://youtu.be/nwnBMoLfiwY?si=r1Egwv14yA22F9C9

這是我們實際手術的影片,這就有點像我們在用這個動力旋轉刀抽脂。這是我們右邊的鼻子。有人就問說,如果說,我們的下鼻甲鼻肉很厚同時骨頭又很大,那該怎麼辦? 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可以用這個器械把骨頭往旁邊推,往旁邊擠壓,壓下去之後,下鼻甲的骨頭就不會擋路,整個鼻子就會很通暢,就可以看到整個從後面的中鼻道和下鼻道。最後就是我剛剛講的下鼻甲後緣,我們也可以用這個微創動力旋轉刀,去修整它的形狀,把它修得平平的,讓它從本來都塞塞的,前面看不到後面,修完之後我們就可以很確定它這個氣流可以順利的從前面,一直到後面,到我們的顎咽腔,再一直到到我們的氣管。


另外就是鼻中膈的彎曲,我們也可以使用內視鏡的方式,因為最常見的這種鼻中膈的彎曲,就是像這樣,凸出來的骨刺,這種骨刺,我們就可以在內視鏡底下,先把黏膜切開,接下來就把骨刺敲下來移除,不用像以前需要整個很大的切口,整個很大片的把鼻中膈全部拿掉,這樣不僅比較不會流血,而且比較快,病人術後恢復也比較好。以前我們用頭燈看視野比較模糊,現在就可以直接用內視鏡,精準的敲下來凸出的骨刺,我們可以看到在開刀過程中,其實就已經不太會流血了,所以開完刀,它也不太會流血。




這樣子就是我們可以解決大部分鼻塞問題的手術。開完之後,其實還需要很多醫學材料的進步,幫病人止血,讓病人可以免除術後鼻塞和長期住院的痛苦。如何去避免術後需要塞凡士林紗布,不舒服的這個狀況,我們可以用什麼東西呢? 我們可以用這個止血凝膠跟止血布。因為我們剛剛看到其實我們用內視鏡和動力旋轉刀進行鼻塞手術出血很少,所以不會像以前這樣子,剪刀剪下去,血就一直噴,因為如果血一直噴的話,用什麼止血材料都沒有用,但是我們現在有這個比較好的這個手術技術,比較不會流血,所以我們就可以用這個止血凝膠,打進鼻黏膜下的傷口,讓它更不會流血,接下來我們在傷口外面,再貼一層止血布,讓鼻子傷口可以更有保護,這個止血布,它會自己吸收,貼上去之後鼻子裡的空腔也可以維持,所以剛開完刀,病人其實就可以直接用鼻子呼吸,和以前開完刀,我們要在裡面要塞這個凡士林紗布,完全沒辦法呼吸不一樣! 


我們用這種方式的話,有時候不一定要住院,有的病人需要請保險的話,病人也可以住一個晚上,觀察一下,第二天稍微清一下就可以回家。他們開完這個刀,回診的時候給我的回饋就是,開完刀幾乎都不會痛,因為剛剛說過,鼻子術後疼痛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我們以前傳統手術的凡士林紗布鼻填塞。如果我們用止血凝膠跟止血布,開完刀可以直接用鼻子呼吸就比較不會痛。病人出院的時候,因為他們本來就可以用鼻子呼吸,所以恢復過程中,他們去上班,同事都問說怎麼看不出來你有去開刀,就是好像都沒有什麼狀況,很自然的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讓鼻塞手術可以達到最好的恢復跟最少的這個痛苦的效果的方法,不用住院很久,像以前可能開完刀出院是第五天的事情,現在的話住院第二天就可以回家,不需要花麼多時間。

另外就是,以前進行這樣的手術,回診的時候常常會有大量的結痂在鼻子中塞住需要清理,現在用這個微創手術的方式,手術後的結痂也不會太多,不會讓病人鼻子塞住沒辦法呼吸,有時候就讓這些結痂慢慢脫落,還可以幫助傷口癒合,不需要像以前這樣回診的時候,還需要很用力的去把結痂移除,增加病人的痛苦,不管是醫生或病人都輕鬆很多了呢!


最常見的這個鼻肉跟鼻中膈彎曲手術的方式講完了,不過其實,我們的鼻中膈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彎曲方式,其中有一種鼻中膈彎曲,它比較麻煩,就沒辦法像剛剛這樣子,可以簡單的用內視鏡去做完,什麼樣的鼻中膈彎曲比較麻煩呢?

不容易處理的鼻塞:尾端鼻中隔彎曲


就是尾端的鼻中膈彎曲。尾端的鼻中膈彎曲,其實滿常見的,尤其有一些人從小到大就是一邊不會通,只有另外一邊鼻子可以呼吸,他的鼻中膈彎曲可能就是歪在這個最前面的地方,這種鼻中膈彎曲它就是比較難處理,它可能是S型,或是C型。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個尾端鼻中膈彎曲呢,這就要講到鼻中膈彎曲的形成原理。我們的鼻中膈有硬骨跟軟骨,在成長的過程中呢,有時候鼻中膈軟骨長得比硬骨多,比硬骨快,那它們就會在中間硬骨軟骨交界的地方產生凸起,就像喜馬拉雅山是因為印度跟歐亞板塊互相擠壓形成的一樣,鼻中膈長太好,但是外面硬骨都已經成形,裡面的軟骨都還沒有成形,就會在鼻孔裡形成鼻中膈彎曲。我們以前做這個鼻中膈的手術,主要是把鼻中隔後端的彎曲部分做移除,但是鼻中膈有一個L型的支撐構造,就是它上面的一公分,跟前面的一公分,如果我們去壓我們的鼻子,它有一個彈性,這個彈性的來源就是我們的L型支撐構造,我們手術只要保留這個L型,鼻中膈就可以還有這個支撐的彈性,但是呢,如果你把這個L型拿掉,你就會覺得壓鼻子很容易就壓到底,鼻子會變很軟。

所以這種前面一公分的尾端鼻中膈如果直接拿掉,確實比較不會鼻塞,但是,鼻子就失去了支撐,鼻孔,鼻樑就會變得很軟,所以這個地方的處理就會變得比較困難。所以以前我們常看到做完鼻中膈彎曲的手術病人還是覺得鼻塞,可能就是因為沒有辦法解決尾端鼻中膈彎曲的問題造成的,因為我們以前不敢去動尾端的鼻中膈。

現在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就可以去做這種尾端鼻中膈彎曲的功能性整形手術。怎麼做呢? 
 

就是像照片中的這個病人,你看他這個一邊的鼻孔,完全都是被鼻中膈擋住,他其實在其他的地方已經做過手術,已經把後面的鼻中膈拿掉,但是他前面的鼻中膈,因為沒有處理,他就還是覺得鼻塞,我們做完尾端鼻中膈彎曲的處理之後,他的鼻孔就比較通暢,他就可以比較能夠用鼻子呼吸。



https://youtu.be/h6R5jTpdTK0

實際上的手術影片就是像這樣,可以看到鼻孔一打開整個就是很明顯的鼻中膈彎在那裡,所以他是不是還有一邊可以呼吸? 其實不是,因為他之後有過敏,他的另一邊鼻肉增厚,所以到最後他兩邊都不能呼吸。我們在手術的時候,就把這個鼻中膈從前面打開來看,移除之後,再把比較直的地方切下來放回去,有一種鼻整形的概念,他的鼻孔就可以比較通暢。


實際上的照片就是這樣,拿出來的尾端鼻中膈這麼長,這麼長的尾端鼻中膈,鼻孔沒有辦法容納,所以他就會變成一個很歪的尾端鼻中膈彎曲。我們拿出來之後,把它做一個修剪,找最平,最直的地方,再把它放回去,這就是我們解決尾端鼻中骨彎曲的方法,這個手術可以局部麻醉做,但是因為手術會花比較多時間,所以大部分還是全身麻醉來進行。


今天跟大家就是簡單分享一下,一般來講,現在做這個鼻塞的手術,可以有這些選擇,最主要就是現在做簡單的鼻塞手術,可以用這種不用填塞的方式,去幫助我們,讓病人術後可以有比較快的恢復,比較少的痛苦,花比較少的時間,不用住院這麼久,讓我們可以輕鬆的解決藥物解決不了的鼻塞問題,不用受苦。如果是你已經在別的地方做過手術還是鼻塞,那你很可能有尾端鼻中膈彎曲的問題,我們可以做這種尾端鼻中膈彎曲的功能整形,徹底解決你的鼻塞問題。我們就可以達到這個醫病雙贏的目的。這是我今天的報告,請觀眾們還有教授們多多指教。



徐英碩醫師門診掛號由此去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清醒的時間比較少,但是工作反而做的更好?

作者:徐英碩醫師


我們的最高優先事項,是保護我們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起床的第一要務,就是要確定今天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

如果起床以後,沒辦法確定今天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以我的經驗來說,很可能就會耍廢一整天,手機YouTube 划一整天,天就黑了,一整天就過去了。

話雖如此,以前覺得,確定今天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很容易。但事實上,如果起床的時候頭腦不清楚,拿起手機,往往不會把應用程式翻到待辦事項開始計畫,而是滑到FB,IG,YouTube 開始滑,美其名是促進頭腦清醒,其實是所有的FB最新消息,IG最新動態,YouTube 最新影片滑完之後,一天就過去了,到天黑還是腦筋混混沌沌,也沒變清醒,一事無成。

所以,一天中第一件事,是要確定今天第一件事要做什麼。

而前天晚上睡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確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時足夠清醒,可以有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

那麼,前一天晚上要做什麼事,才能清醒到第二天一早起來會有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呢?

答案很明顯,相信看到這邊的大家都已經猜到,那就是:睡眠

而且是,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讓你更聰明,做事更有效率


「少,但是更好」的作者Greg McKeown說,他二十一歲時,認為睡眠是某種應該避免的東西,一種把原本可以有效運用的時間浪費掉的行為,是弱者或意志薄弱者才需要的東西。

所以,當他看到有一項睡眠研究,認為可以用每隔4小時睡20分鐘的方法減少睡眠,他馬上就試著照做。

作者很快發現,按照這個睡眠時閒表,儘管他是醒著的,但他的大腦只是勉強運轉,而且變得比較難去思考、規劃、排定優先次序,或看清更大的局面。他幾乎辨別不出瑣事和要事。

看到他的經驗,回想自己,有時候開刀開太晚,回家三點才睡,第二天早上起來,果然只會想懶洋洋的滑手機,即使有重要的事,也只想拖延。

果然,睡眠不足,就會影響一個人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

能順利排定優先次序,是高智力和高認知功能的表現。

退化,腦傷,中風就會影響認知功能,也會影響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所以,想要優化我們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就要避免睡眠不足,也要避免退化,腦傷和中風。

退化,腦傷和中風很難避免,睡眠不足,卻是我們只要下定決心,就可以很容易做到的。

那麼,要睡多少,才能夠避免睡眠不足呢?對每個人來說,到底睡得夠不夠,是很主觀的事情,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甚至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要睡飽所需的睡眠時間也不同,所以很難給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不過,有一個很有趣的反指標,可以用來評估一個人現階段到底睡的夠不夠。

那就是:你的體重!

睡眠不足引起肥胖


這麼神奇?光看你的體重,就知道你睡的夠不夠飽?

影響體重的原因那麼多,大家都知道,多吃、少動,會變胖,難道,睡不夠也是變胖的原因?

是的!睡不夠不僅是變胖的原因,甚至是多吃少動的根本原因!睡不夠,就有比較多的時間亂吃(如吃宵夜,想想看,早點去睡,少吃一餐宵夜,可以減少攝取多少卡路里),睡不夠,整天懶洋洋,下班只想躺在那邊划手機追劇,更不可能去運動,連走路都懶,這樣跟一般人比起來,一天又少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這樣一來一往,拿一個人的體重是否超標,來當做一個人晚上睡得不夠的指標,也就很合理了!

根據一篇刊登在「肥胖」期刊上的經典研究,調查了5000多名16歲以上的人的睡眠時間,和身體質量指數(BMI)這個肥胖指標的關係,驚訝的發現,不管在各個年齡層,小於6小時的睡眠,都跟比較高的BMI有相關!





也就是說,不管你幾歲,睡不到6小時,都會讓你變得比較胖!

所以,如果以胖瘦當作一個健康的標準的話,你要睡七個小時以上,比較健康!

最健康瘦的睡眠時長建議:35到75歲:7-8小時,35歲以下:9小時

另外,這個研究比較有趣的一個點就是,16歲到35歲,睡9小時以上更瘦,你可以說他更健康,但35歲以上,睡9小時的人反而會比較胖!

睡比較久反而比較胖的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75歲。所以,對於35歲以上,工作上需要高度智力和腦力運作的人,睡7到8小時,是能夠保持健康以及智力的好方法,但也不需要睡太久,睡到超過9小時,對身體有害無益。

35歲以下,則是睡越久越好,如果發現你的成績不好,學業表現變差,身體還越來越胖,那麼多睡一點,一天花個9小時睡覺,可能就不是懶惰和不認真唸書的表現,這樣長時間的睡眠,反而可以對你的學業和健康,有非常棒的幫助呢!

重點:


1.如何工作更有效率?每天早上起床馬上確定今天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

2.如何保持我們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充足的睡眠。

3.人最重要的資產是你自己,如何保護你的最佳資產呢?要睡夠!

參考資料:

書名:少,但是更好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5 December ; 23(12): 2491–2498. doi:10.1002/oby.21247.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少吃7700大卡可以瘦1公斤的規則可能是錯的?

作者:徐英碩醫師


少吃7700大卡可以瘦1公斤的規則可能是錯的?

現在流行的減重營養飲食管理的說法,就是少吃7700大卡可以瘦1公斤,因為1公斤的體脂肪有7700大卡的熱量,所以如果每天可以少吃500大卡的熱量,一個禮拜可以少掉3500大卡,所以大概可以減重0.5公斤,2個禮拜大概可以減重1公斤。





但是根據這個說法執行熱量管理的個案,常常會遇到減重停滯期的問題,也就是說一開始執行這個飲食計畫的時候,似乎都能達到每週減重0.5公斤的目標,但是過了2-3個月,就發現體重計上的數字不再下降,讓營養師和個案本人都非常的挫折。

​有人把這個體重停滯期出現的原因,歸咎於熱量的計算不精確,懷疑個案吃進去太多熱量,或者懷疑個案偷吃零食,加重個案的罪惡感與挫折感,似乎體重減不下來,沒有照計畫進行,都是自己的錯,結果造成個案信心喪失,更不願意配合飲食管理而自暴自棄。

但是體重減不下來,真的是因為熱量算不準,或是個案偷吃嗎? 還是說這個減重規則的計算本來就有問題呢?

打破7700大卡迷思的真實人類減重模型


​最近讀到一篇登在大名鼎鼎Lancet的期刊文章,就挑戰了這個少吃7700大卡可以瘦1公斤的觀念。他們根據追蹤肥胖個案們在遵循嚴格熱量控制之下的體重變化,建立了一個更貼近實際上人類對熱量控制產生的體重變化反應的數學模型。

他們發現,人類即使每天遵循嚴格的飲食控制,達到每天熱量赤字500大卡,體重也不會無限制的下降。在開始飲食控制,每天少吃500大卡的一年之後,只能減重10.4公斤

而根據少吃7700大卡可以瘦一公斤的傳統理論,每天少吃500大卡,一年之後就可以瘦23.7公斤!兩者的減重數字差了將近一倍!也就是說,少吃7700大卡,實際上根本瘦不到1公斤,難怪相信這個理論而進行熱量控制的個案,會感到無比挫折了!

而這個新模型預測的數值,和7700大卡理論相差更多的是,同樣的熱量限制,在進行一年之後,減重速率還會繼續下降,要到三年之後才能夠再減9.4公斤。7700大卡理論卻說,繼續進行這樣的熱量控制,三年之後,人類可以瘦71公斤!想也知道不可能,但是我們卻一直根據這樣的理論教育個案和給他們飲食建議,實在是錯的離譜!

我們一直以為減重個案過了一年之後體重會回升的原因是復胖,是個案開始擺爛不遵從飲食建議,其實大部分的原因應該不是這樣,而是人類開始適應新的熱量攝取,改變了身體的體質和代謝,適應了新的能量平衡。這並不是病態的復胖,而是健康的適應。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建立了一個網站,讓大家可以在這個網站裡面輸入自己的目標體重,和希望達到目標的時間,來做更實際的預測,看看自己的熱量飲食控制,可以達到怎樣的減重效果,而不會對自己的減重速度有過高的期待。

減重熱量計算網站網址: https://www.niddk.nih.gov/bwp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92公斤,BMI 30的男性肥胖個案,想要在一年之內瘦下來20公斤,根據7700大卡瘦1公斤的規則,每天只要少吃422大卡即可。但是根據網站的計算,要達到這個目標,每天熱量赤字要達到683大卡才行! 




而且根據它的模擬,遵照它的飲食計畫,減重的速率一開始會比較快,接下來會越來越慢。





這就是我們人體適應熱量赤字的方法,因為人體不是計算機,7700大卡的規則是線性的,而人體在熱量赤字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的適應,造成減重的曲線會比較像對數曲線。

運動比節食更有益減重


​另一個人體不是熱量計算機的例子就是,文章中還有提到,運動消耗的熱量和飲食控制減少的熱量造成的減重效應並不相等,運動消耗的熱量可以減去比較多的體重。文章中的模擬圖片顯示,當我們每週用中等速度慢跑20公里,相當於每天少吃287大卡,但是2年之後,運動的人可以多瘦1.67公斤! 




當然這是數學模型模擬的狀況,假設運動後沒有造成食慾的增加,才能達到這種效果。不過這個模擬的結果也打破了我們之前的觀念,就是減肥需要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胖的人甚至需要9分靠飲食,1分靠運動,以這個數學模擬的結果來看,假設你沒有因為運動之後放鬆警戒,進而大吃大喝造成破功,運動的熱量消耗,可以比飲食熱量限制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運動消耗的一個卡路里,大於飲食限制少吃的一個卡路里!

所以對於需要減重的人來說,可以鼓勵持續規律的運動,配合飲食的調整,只要不要受傷,運動可以讓你不用那麼忌口,也可以更輕鬆的減重。

結論:


​根據這篇重磅的研究,我們除了可以打破之前錯誤的減重迷思,以為只要少吃7700大卡一定可以減重1公斤。實際上是,每天少吃500大卡,一年後大約只能減重10.4公斤,3年後只能減重19.8公斤。

我們更可以藉由作者提供的網站,對減重個案提供更好更貼近真實狀況的熱量限制建議,不會讓減重個案對自己的體重控制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當減重個案遇到體重停滯期,我們也能跟他們解釋,這就是人體適應熱量限制的正常狀況,而不是把過錯都怪罪到他們身上,認為他們偷吃。

​我們也可以更有信心建議他們多運動,因為運動消耗的熱量,比飲食限制少吃的熱量,對減重更有效益

文章來源: http://www.niddk.nih.gov/bwp

文章中文翻譯連結: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肥胖專科醫師考試


作者:徐英碩醫師


聽說這周末又是一年一度的 #中華民國肥胖學會肥胖專科醫師考試了!有人問我關於這個專科考試的準備方向,例如課後試題是不是佔比很重?或是影片所有講的都是會考的呢?口試方面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我想起來去年我記得有在FB Po文,看哪些題目是我考試的時候看到不會寫的,回去看影片老師卻有講(講白了就是不甘心自己不會寫啦😆),結果發現我不是寫文章,而是放在留言裡,找了一整天才找到,整理照片如下😆(FB找文章真難用😅)




我當初是有看影片,用兩倍速播放,也是考前才看完,我以為都會考課後測驗裡的題目,所以也有做完,考前還複習了一下題目,不過考試的時候發現,大部分都不是網站上課後測驗裡面的題目,雖然還好有些出的很簡單也都會寫,不過像下面照片裡的這些題目我是真的不太會,所以考完以後憑著印象查了一下。




有看完影片應該就有80分的把握了,不過另外20分可能要靠運氣,因為可能是題庫裡的新題,不過我相信大家應該一定是沒問題的!




口試的話是三個口試委員,請你隨便從很多牌子裡面挑一個牌子出來,我那時候的牌子是升糖指數,結果我竟然對它的定義不太清楚,所以口試委員還讓我換了一題,當場冒了一身冷汗,幸好還是最後有通過,只是分數不好看,這個大家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放輕鬆去考就好,口試委員都很nice,主要都是在聊天,問大家為什麼要來考肥胖專科,還有給我們將來進行減重業務的一些建議。在此先恭喜大家高分過關😄👌👍




我最近想要做一個題目,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的肥胖分型統計,看看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比較多的肥胖原因,是飢餓腦、飢餓腸、情緒餓、還是代謝慢?有沒有人有興趣一起研究的呢?🥹














塵蹣與皮膚

作者:徐英碩醫師


颱風天冷知識:一個人死掉的皮膚細胞,每天可以餵飽幾隻塵蹣呢?

1.100 隻。

2.1000隻。

3.100 萬隻。




答案是:3!

所以,難怪我們每天要上床睡覺之前,棉被一翻開,就會不停的打噴嚏,因為雖然我們看不見,但至少有一百萬隻的塵蟎在空中飛舞啊啊啊啊啊啊😱😱😱

冷知識2:塵蹣為什麼可以吃這麼飽?

因為如果把一個人一年份死掉的皮膚細胞全部保存起來,可以累積幾公斤重的死皮呢?

1.1公斤。

2.2公斤。

3.4公斤。




答案也是:3!

難怪塵蟎們的日子可以過得這麼滋潤,都是我們自己養的啊啊啊啊啊😅😅😅

資料來源:WOW 科學妙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