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睡眠內視鏡分級系統發明人Eric Kezirian教授的大型睡眠內視鏡研究說了什麼?

 作者:徐英碩醫師




大家早,今天繼續來介紹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AAO的聽講心得。今天要介紹的是睡眠內視鏡分級系統發明人Eric Kezeirian教授的研究。


Eric 教授發展睡眠內視鏡20年來,一直想要知道的最重要問題就是,睡眠內視鏡的發現到底跟手術結果有沒有關係。最後他們進行了一個到目前為止最大、最多人、最多醫學中心的企劃,收集了14家醫學中心275人的術前睡眠內視鏡影片和手術後結果,去掉了一般認為對手術效果影響最大的3-4級大扁桃腺病人,發現對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來說,手術前的睡眠內視鏡如果看到任何程度的口咽阻塞,手術成功的機率就減半,如果看到完全的舌根阻塞,手術成功的機率也是減半。這裡的成功,指的是手術後睡眠呼吸中止程度減少一半,同時術後睡眠呼吸中止指術小於15。


既然看到阻塞會影響手術效果,那如果去治療我們看到的阻塞,會不會讓我們的治療效果變好呢?這篇研究也有做分析,如果在睡眠內視鏡上有舌根阻塞的發現,如果去做舌根部份切除,或舌扁桃切除術等等的治療的話,術後會有比較好的手術效果。因此Eric教授自此以後,便以睡眠內視鏡看到舌根完全阻塞,就會想辦法去治療為原則。

徐醫師評論:看到睡眠內視鏡分級系統的發明人Eric教授介紹他的這篇研究,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也有參與他這篇研究的資料收集過程。他在進行這篇研究的時候,我剛好也在美國跟我的老師Ofer Jacobowitz教授學習,因為Eric教授要求這個研究的參與者,要上傳病人的資料和影片到雲端,並且明定:如果提供影片和資料的人,就可以被納入當這篇論文的作者,當時剛好我也在幫Ofer老師做收集睡眠內視鏡影像的研究,Ofer老師就「順便」請我,也把我幫他收集的資料,上傳給後來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Green Katherine 醫師。


那個年代(2015,8年前)收集資料和上傳檔案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每一個個案都要花很多時間,我不太甘心做白工,因此就問Green 醫師和Eric教授,如果我跟Ofer教授這一組,可不可以把我也納入進去,當掛名作者?那時候他們滿口答應,結果後來論文出來,還是沒有我,實在讓人不禁覺得有點失望。相對來說,後來去義大利,Vicini教授、Andrea de Vito 教授還有當時的同梯Giovanni Cammaroto 教授,不管我參與的程度如何,都很熱情的會掛我的名字,讓人很暖心❤️,做研究和走江湖一樣,有人熱情有人無情,這就是人生啊😆!

還好,我那時候辛辛苦苦收集的研究資料也沒白費,後來發表了一篇跟Eric教授這篇研究的結論完全相反的結果:舌根阻塞程度跟預後無關,只有環狀顎咽阻塞跟預後有關。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760191/

然後,後來又發現我這個結論也不正確,因為當時在美國做睡眠內視鏡的作法是請麻醉科醫師用手打麻藥,不容易控制劑量,常常會打太多,造成藥物性的舌根阻塞,回台灣後,使用在義大利學到的精準注射睡眠內視鏡做法,用機器控制注射麻藥的劑量,另外用簡易腦波偵測器測量和控制麻醉深度,我們後來發現用這種做法看到的舌根阻塞,就非常明顯的跟手術預後有關。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21943/

雖然好像繞了一大圈才得到Eric 教授當初好像用大型研究就能得到的結論,但現在回想起這樣的經驗,也蠻有趣的。參與過大型研究,但其中一部分資料控制住某些變因(如只做顎咽手術),會出來完全不同的結論。最後再加強控制某些變因,如用精準注射睡眠內視鏡取代手動注射,又可以推翻之前的結論,還讓更之前不太合理的研究結論更加堅實完善,物理學數學這種東西就應該不會有這種峰迴路轉,這就是在這種不完美,充滿缺陷,充滿不確定的醫學世界做研究有趣的地方吧!

後記:賴部長賴神看完這一篇後請我用50字說明結論,結論就是:打呼病人做精準睡眠內視鏡看到舌根阻塞要治療(21字😆)